海纳百川 和而不同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走出去”的进程中,积极转变观念,适应各国情况,保证项目进展。

古代丝绸之路,是一条贸易之路,更是一条友谊之路。炼化工程(集团)股份有限公司(SEG)在当今“一带一路”建设中,在“共商、共建、共享”的原则前,若想更高效地将炼化工程技术推向国际,落地生根,便要学习古代丝绸之路的包容精神,海纳百川般,适应各国、各个项目的差异与变化,为此,SEG海外工作人员付出了大量的心血和努力。


遵循标准 专治水土不服


做国际化工程,首先要面临的就是各国标准不一致的情况。SEG在“一带一路”沿线承揽的项目中,包括了前期咨询、设计、施工、总承包等各种类型,必然要与其他国际公司合作,与项目当地政府合作,项目执行标准、管理理念的差异是SEG面前无法回避的问题,了解、遵循每一个国家的标准体系,是项目顺利推进,改善“水土不服”情况的最佳措施。

哈萨克斯坦阿特劳炼厂芳烃项目是中国炼化工程设计技术首次整体出口中亚市场,但基础设计是由俄罗斯鄂木斯克化工设计院承担的,SEG则承担项目的详细设计。面对语言不同、与国际标准不接轨的哈国标准体系,中国的设计师们并没有找任何借口,而是展开了独联体国家标准、俄标及哈萨克斯坦政府法律、法令、标准的收集、整理,并就俄标和哈国标准、国际标准进行了比对,建立了企业级哈国技术标准库、材料等级库。工艺、配管、设备、仪电、土建等专业部室和相关部门都组织项目人员进行了学习、宣贯,严格按照哈国规范推进项目详细设计。他们的努力,在中亚市场展示了中国设计师的风采,在阿特劳炼油厂建设史上留下了深深的中国设计烙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SEG还分别与哈国4家设备制造商签订了合作合同,与10家钢结构制造商签订了钢结构合作合同,与二十几家供应商签订了材料供应合作合同。通过这些合作,一方面,使这些制造商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国际标准,了解了与中石化的商务合作模式;另一方面,SEG也主动了解了哈萨克斯坦、独联体的商务合作惯例,了解和掌握了规避商务风险的方法,实现了共赢的局面。


各显神通 解决资源难题


走出国门,每“开拓”一片新的市场领域,就意味着SEG的项目人员又要面临一些“新挑战”。生活上的艰辛,对于常年在海外奔波的SEG项目人员来说,都“不值一提”,最让他们头疼的,是施工设备资源的匮乏。

在阿特劳项目中,由于其位于世界最大内陆国,项目建设所需的物资资源极度匮乏,虽说与当地供应商已签订了一定范围的合作合同,但整个芳烃项目反应器、塔、换热器、空冷器、压缩机、加热炉等重大设备材料多数要从国内采买,还有的要自俄罗斯、德国、法国、日本和新加坡等国家与地区进口。

从国内运来设备,陆运路线需要经过阿拉山口或霍尔果斯口岸,平均里程约8000公里,正常运输周期1.5个月;海运路线则需要途径马六甲海峡、印度洋、红海、地中海、黑海、伏尔加河、顿河、里海、乌拉尔河,总里程超过1万公里,运输周期超过2个月,且由于乌拉尔河有禁运期,只有每年的6月到10月才能通航,海运必须按此运输窗口发运。

几年来,两个项目八个批次的万里海运,运输总航程超过80000海里,共运输了超限设备584件、12248吨、139449立方米,克服了热带季风、海水腐蚀、内河冰封期、枯水期等多种恶劣自然条件的考验,SEG创造了整个阿特劳炼油厂建设史的多项第一,保障了阿特劳项目的施工进度。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在沙特的朱拜尔项目,SEG则采取了另一种方法解决设备资源匮乏的问题:建设中资企业在沙特最大的装备制造中心。

硫酸项目有大量的钢结构、管道、非标设备等需要预制,而整个北部地区缺少成熟的材料供应市场,更缺少成熟的工厂化预制承包商。现实需要加上长远发展的考虑,2014年,SEG在朱拜尔工业城建设中资企业在沙特最大的装备制造中心——东部装备制造基地,规划面积20万平方米。

“在制造基地焊接设备,由于装备自动化水平较高,效率比在项目现场提高10倍以上,极大地降低了工人的劳动强度,提高了产品质量,且能避免因现场空间不够、交叉作业等带来的安全问题,大大推进工程进度。”SEG南京公司焊接专家陈建余这样介绍。


文化融合 关爱每位员工


随着SEG“一带一路”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属地化用工的力度也在加强。2010-2016年中,哈萨克芳烃项目在当地共创造就业机会5000多人次,石油深加工项目用工人数将超过6700人。而在沙特地区,十年来解决劳动就业人数约1200人,培训并聘用沙特籍员工约120人。

只要进入到SEG,就是大家庭中的一员,公司视中外籍员工为公司财富,包容文化差异,从细处着手,在日常工作、生活中处处体现出对每一位员工的尊重。

因为中东地区穆斯林员工较多,SEG在沙特的项目上大多设立了祈祷室,在每年的拉马丹节期间,沙特各项目都会给穆斯林员工送上礼物,发节日慰问信并安排大家合理休息。

2015年4月25日,尼泊尔连续发生两起7级以上地震,当时公司共有425名尼泊尔籍员工,分布于公司在沙特东部和北部的六个项目上。SEG获悉地震灾情后,迅速启动了紧急响应,安排专人收集尼泊尔地震灾情相关信息,持续向尼泊尔籍员工进行滚动通报。考虑到在沙特工作的尼泊尔籍员工与家庭联系的需要,公司还批量购来电话卡,当日即免费发到每位尼泊尔籍员工的手里。对确认家庭发生伤亡事故的员工,公司一边做好安慰工作,一边帮助协调解决回国签证、航班问题,争取在尼泊尔国内航线恢复后,以最快速度安排他们回国返家。

在项目担负设备安装任务的劳克斯(RAKESH)家中5名亲人遇难,当他拿到回国机票时说:“感谢中国石化,返回后我会努力工作,报答你们的关爱!”

付出总有回报,沙特吉赞炼油项目部在1200立方米大体积混凝土基础浇筑期间,80多名外籍员工发扬奉献精神,连续工作12个小时不停工,最终保证了这一基础质量指标优异,得到了业主肯定,树牢了“SINOPEC”国际化品牌形象。


信息来源: 
2017-05-11